鱼水情深四十载,双拥花开别样红。20世纪80年代起,第72集团军某旅火力连前身就开始与驻地木渎镇姑苏村结成帮扶对子,一群“绿军装”下到田间帮干农活,村民帮官兵洗衣缝被,展现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感人画面。在42年双拥共建的时光里,连队几度更换营区,村委会数次换届,但是军民间的深厚感情不断线,双拥共建的接力棒在一茬茬军民手中延续,谱写出一章章军民同心的动人诗篇。
军民团结奔向致富路
走进姑苏村,现代化新村的气息扑面而来:宽阔平整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小楼房、碧绿青翠的绿化地,幼儿园、健身房、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在一面面锦旗、一张张奖状、一块块奖杯、一幅幅图册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动人的军民团结的故事。
“村里走上致富路,第一步靠的就是咱们解放军!”村里退休的老书记钱森林拿出一张上个世纪90年代的照片感慨道,改革开放之初,一条不足2米宽的土路成了姑苏村发展的“拦路虎”。连队官兵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连续奋战8个月,扩建了一条6米宽、长达3公里的进村主路,打通了姑苏村与外界的交通要道,为村里的建设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后来,这条路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爱民路”。
从前脏乱差,如今美如画。火力连二级上士罗日乓回顾帮扶经历,前些年,姑苏公园前侧有一条臭水沟穿村而过,瓦屋错落破旧,连队帮助村里修缮沟渠、粉刷墙面、修建文化广场,逐步改善了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连队还积极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去年姑苏村草莓滞销,连队官兵想方设法联系采购商,连队战士罗清支精心制作了姑苏草莓的宣传片拓宽销售渠道,帮助村民渡过难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十年来,姑苏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军民携手共建美丽乡村。每年的植树节期间,部队组织官兵为姑苏村植树累计达上万棵;同时种植的果树和茶树也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助力村民脱贫致富。村志愿者和连队官兵组成的“便民小分队”每年还利用“雷锋日”、党团活动等时机帮助村民理发、修理家电、打磨厨具,一项项务实举措践行着为民初心。
党建联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以来,姑苏村面貌的‘脱胎换骨’,是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的生动缩影。”排长陈玉林在姑苏村为前来参观的百余名基层理论骨干进行情况介绍和理论讲解,帮助大家在实地感受中不断强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情感认同,深化理论学习成效,增强练兵备战动力。“参观美丽的姑苏村,我仿佛触到了新时代发展的脉搏,感受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深切含义”,大学生士兵张杰说。
口袋富起来了,思想更要“富起来”。村干部康文华说,为了帮助村民提高国防意识,该旅和姑苏村携手打造“云”课堂,定期安排党员骨干录制了20多部精品党课视频,与村民共享一堂好课。同时,部队积极开展各类军营活动日,利用暑期时间,举办军营“七彩夏日”暑期教育实践活动20余次,邀请姑苏村学生近距离感受军营生活,增强爱国情怀。为了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连队与村委会坚持党日一起过、党团活动一起开展,发挥党建联建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连队组织优秀四会政治教员走进乡村,给村民宣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绘画能手精心绘制漫画解读党的二十大关键词在乡村展览,军民畅谈美丽乡村近些年的变化,携手推进乡村振兴的劲头更足了。
瞄准新时代双拥共建发力
若要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爱国拥军的情怀,深深根植在姑苏村的乡亲们心中。近年来,姑苏村村委积极争创双拥模范村,瞄准新时代双拥共建发力,目前已建造双拥文化馆、党建文化馆、军营体验中心、红色文化微地形等场馆,军民聚力打造新时代双拥共建文化带。
光阴荏苒,真情永恒。自结对以来,姑苏村就多了一份牵挂。除了每逢春节、建军节等时机前来送物资、送温暖,姑苏村村委还充分发挥驻地红色资源优势,邀请抗美援朝老兵徐发根走进连队红色课堂,讲述战斗故事,同青年官兵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并重温了当年的峥嵘岁月,激发了广大官兵献身强军事业的热血豪情。每逢新战士报到,“姑苏妈妈”志愿服务队都会登门结亲,扮演起新战士“第二故乡母亲”的角色。每逢战士退伍,村干部会赠送一份精美的纪念品并拍摄一张“全家福”合影,并对有意愿在驻地工作的战士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姑苏村还携手驻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妇联,多次举办军地鹊桥会,帮助符合条件的单身官兵寻找到心仪对象,积极协助驻地官兵小孩入学、家属就业等难题,用实际行动践行四十多年如一日的军民鱼水情。
军地合力、军民同心,共创造美好未来。近年来,连队官兵多次深入姑苏村开展走访调研,与村干部一起完善乡村振兴规划蓝图,瞄准乡村振兴共同发力,共同打造“科技+生态”乡村振兴示范样本。军民图书馆、党建活动室、多功能器械场、双拥共建文化带等一项项崭新成果,都是军民鱼水深情的真实写照,更是军地携手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的生动注脚。